晚清最早一批资产阶级维新派都有谁
19世纪下半夜,随着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爆发,欧洲列强资本主义势力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侵入和民族资本主义近代工业的产生,出现了反映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改良派的维新思潮。
晚清早期改良派的代表有容闳、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他们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以自富自强而救国。主张和列强进行“商战”,抵制列强的经济掠夺,维护民族利益。在政治上,他们主张办学校以培养人才,改革用人制度;也提出设议院,“君民共主”,建立君主立宪制的问题。从这方面来看早期改良派重视变“用”——技术性,不重视变“体”——制度性;注重经济改革,不注重政治改革,只管表不管里。没有总揽全局的长远眼光,注重于具体细节问题的改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收效甚微。19世界末期经过中法战争、中日战争,满清王朝在战争中连续失败,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进一步加深。民族资本家、部分官僚、商人和进步人士纷纷设厂救国,使民族资本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这种发展却受到了内外反动势力的压制和束缚。代表民族资本利益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摆脱压制和束缚,更为挽救民族危亡,他们游说公卿,上书当朝,集会京师,积极鼓吹变法维新,自强救国。 他们还通过组织政治团体(强学会、保国会、南学会),出版报刊(《中外纪闻》、《时务报》、《国闻报》),开办时务学堂等途径,进行变法宣传,培养变法人才,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形成和发展。谢邀。从19世纪70—90年代,随着资本主义近代企业的产生,中国出现了反映新兴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早期维新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马建忠、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
(郑观应和他的《盛世危言》)
早期维新派具有反对西方资本主义侵略的爱国思想。他们认为,外国侵略者对华进行的经济掠夺,是中国积贫积弱的主要原因。因此主张中国不仅应当讲求武备,以对付西方国家的"兵战",而且应当发展民族工商业,同列强进行"商战"。
早期维新派具有一定的民主思想。他们初步认识到中国积贫不振的根源,在于封建专制主义制度。为此,薛福成、马建忠介绍了英国资产阶级议会的两党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学说。郑观应、何启和胡礼垣等人明确提出了在中国建立议会制度的主张。他们认为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度是西方国家富强的根本原因。他们的要求和主张,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要求参与政权的愿望。
(薛福成)
早期维新派大都是从洋务派脱胎而来。其思想虽然反映了新兴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但也提现了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早期维新派反对列强侵略的认识是很模糊的,幻想通过外交谈判的途径,取消各国在华享有的种种特权。他们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要求发展资本主义,但不敢触及封建土地制度。他们虽然要求向西方学习,但又主张维护中国宗法道德和伦理观念。薛福成说:"取西人器数之学,已卫吾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郑观应说:"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不过,这种主张与张之洞提出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是有所不同的。早期维新派要求在政治制度方面进行一定的变革,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上改变封建专制制度这个"体"。他们所主张学习的"西学"的范畴,已经超越了洋务运动的藩篱。
早期维新派主要有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
王韬(1828-1897年),原名王利宾,字兰瀛。后改名为王瀚,字懒今(有很多字号,如紫诠、淞北逸民、欧西富公、弢园老民、蘅华馆主、尊闻阁王等),外号“长毛状元”,祖籍苏州,清末杰出的思想家,政论家。王韬年少多才,十八岁县考第一。1849年到上海墨海书馆工作。1874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循环日报》,在其中评论时政,提倡维新变法 。1879年负日本考察,写成《扶桑游记》。其政治思想主要载于《弢园文录外编》。
郑观应(1942-1922年),本名官应,字正翔,号陶斋,祖籍广东香山县。曾在英商宝顺洋行、太古轮船公司任买办,也在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等近代企业担任过要职。在澳门期间,撰写了《盛世危言》,主张设议院,进行“商战”,认为“习兵站不如习商战要全面提高工商业者和行政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商务人才,中央设立“商部”保护实业。他晚年拥护“立宪”,反对革命。
薛福成(1838-1894年),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生于书香门第、官宦之家。近代散文家、外交家、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起者。曾入曾国藩幕府,后跟随李鸿章,身处北洋李幕10年之久。光绪十五年,薛福成以二品顶戴、三品京堂候补的身份出使英、法、意大利、比利时四国,向所在国元首递交国书,拜会外交部和各国公使,在欧洲各国参观访问,考察议院、工厂,领悟到制度改革的重要性,并著有《出使英法义比四国日记》,是当时近距离观察西方的力作。
此外,还有马建忠(1844-1900年,著《适可斋纪言纪行》,主张经济变革、振兴工商业、实行君主立宪制等)、陈炽(?——1899年,著《庸书》、《续国富策》等,主张仿西法、设议院、关税自主)等思想家也是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
中国最早的音像馆
于勒·埃迪尔(1802-1877),法国海关官员,中国最早照片摄影师。1843年,于勒。埃迪尔带着达盖尔法摄影器材来的中国,并在工作之余开始了他拍摄中国的影像之旅。他是目前学术界公认的第一位到中国从事摄影活动的外国摄影师。此帖是现藏于法国摄影博物馆于勒·埃迪尔的30多幅十九世纪四十年代澳门和广州两地的照片,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影像馆。
中央电视台音像资料馆是亚洲最大、世界一流的视音频内容资源库,已拥有1万小时胶片素材、150万小时标清视频素材、9万小时高清视频素材,此外还拥有1.7万小时的音频资料。自2003年建馆以来,运用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自主开发搭建了亚洲一流、世界领先的集节目资料数字化存储、加工、修复、管理和应用于一体的媒资管理系统,实现了存放在胶片、磁带、硬盘等各类介质上的视音频资料永久性、高质量、无衰减的数字化保存。经过10年的大规模数字化加工,已形成92万小时的节目资料数据,成为世界最大的节目资料视音频数据库。每年接待上千家国内外同行来馆参观学习。
在北京,以音像资料馆命名的有两处,一处是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一处是北京音像资料馆(北京音像资料馆之前已经打过招呼,它并不是北京电视台的资料库,时任馆长的郑女士特别热情,还帮我们去查找相关资料,但除了《大白鲸》外,就没有什么留存了,特别的遗憾)。我周日去的是中国广播电视音像资料馆,也就是俗称的国家音像资料馆。这一次之所以能得以进入,是因为时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的编辑李唯梁先生有友人在央视工作。